Chapter 17.5 前夜
Chapter 17.5 前夜
工厂的灯管亮了一整排,冷白色的光在钢铁屋顶下拉开,像一条被掰直的线。冬天的空气里夹着消毒水与豆浆未散尽的气味,混合成一种既干净又带点甜腻的味道。 宋佳瑜站在参观通道上,手里拿着前一日渠道复盘的文件。新出的植物蛋白饮料已经在几个一线城市做腰线布置,数据初看喜人:年轻人拍照打卡,社交平台上话题量迅速攀升。但她翻到利润那一页时,眉心微微蹙起。 利润率并没有想象中高。 渠道端返利要求太重,零售商挤压得毫不留情。新品带来了声量,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利润。 身边的厂长陪笑着解释:“宋总,上市第一波嘛,先得烧一烧,把渠道压住,后面才有得赚。” 宋佳瑜点点头,没说话。她知道这话不假,但也不全真。烧钱换市场的游戏,永远要有人为后果埋单。 —— 回到申城总部时已近黄昏。李岚召集了一场小范围会议,几位高管坐在长桌两侧,空气里是刚煮开的普洱香气。 李岚率先开口:“新品声势不错,但我们不能被声量冲昏头脑。渠道才是根基,别忘了。” 宋佳瑜翻了翻文件,声音冷静:“渠道根基没错,但如果利润持续被压低,根基也会被掏空。我们需要新的支撑点。” “你的意思?”财务总监问。 “上游和研发。”宋佳瑜合上文件,抬眼,“只有绑定上游,才有定价权;只有加码研发,才能推出差异化产品。否则,渠道永远在挤压我们。” 会议室短暂沉默。李岚用手指扣了扣茶杯:“那钱从哪里来?” 宋佳瑜沉默两秒,终于说出口:“资本。” 两个字落下,空气里像有根弦被拨动。 李岚抬眼看着她,眼神复杂。她一向谨慎,年轻时创业的每一笔钱都要抠到见底,如今让她把公司推到资本市场,本能的抗拒。 “资本的钱,不是白给的。”她低声说。 “我知道。”宋佳瑜迎上她的目光,语气平稳,“但如果我们不走这一步,后果更重。已经有两家竞品进入 pre-IPO 轮了,他们拿到的钱,会直接压到我们身上。到那时,不是守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 会议室的空气一瞬间沉了。 财务总监叹了口气:“你说的没错。渠道返利我们顶得住一时,顶不住三年。” “所以至少,要开始筹备。”宋佳瑜说。 李岚没有立刻表态,只是缓慢地旋着茶杯。她看着女儿,眼神里闪过一丝陌生。这个孩子,已经不再只是她当年带在身边的小女孩了。她在逼自己,站到风口上去。 会议最终没有结论,只留下一句:“我们再开董事会讨论。” —— 两周后,董事会如期举行。 冬日的申城天空压得很低,窗外江面起着雾。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几位董事轮番发言。有人坚持稳健,认为公司现金流健康,无需冒险;有人认为必须未雨绸缪,否则行业洗牌来得太快。 争执到一半,宋佳瑜开口了。 “我们不是在要不要冒险,而是在决定要不要承认现实。”她的声音清晰,“我们需要资金,来保证上游稳定、研发投入、供应链数字化。这些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必须。资本不是答案,但它是我们必须走的路径。” 她停顿了一下,补了一句:“如果我们不去资本市场,未来三到五年,Song Group 会从行业前列掉队。” 她的语气没有激昂,但足够坚定。 长桌另一侧,李岚静静看着她。良久,她终于开口:“好。那我们就开始准备。但要清楚,资本的代价是边界。我们要守住什么,不能被动摇。” 宋佳瑜点头:“我明白。” —— 决议通过后,后续动作很快展开。 投行的名字首先被提上来:Morgan Stanley。理由很简单,他们在华东食品行业有成熟案例,团队稳定,最重要的是——Clara Qiao 乔然。 公开出柜、年轻即 MD、出手稳健。她的履历本身就是一张王牌。董事们都知道她与宋佳瑜的关系,但这反而成了加分项:稳固的信任,会让合作更顺畅。 咨询顾问的名字也定下:L.E.K.。他们将负责战略结构与数据支撑,确保公司在资本叙事上的逻辑完整。项目负责人,自然是 Selene Chen 陈知。 文件在桌上传递,签字笔一支支落下。那一刻,宋佳瑜心里突然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她们三个人,将不可避免地站到同一个局里。 —— 晚上,她独自走到办公室窗边。窗外的江风很冷,玻璃映出她的脸,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 她想起白天的争执,想起母亲沉重的眼神,想起董事们一个个压下去的签字。 IPO. 这不只是公司的一次转折,更是她个人的转折。她知道,自己正在把生活推到一条更危险的线上。而这条线,会让她与乔然、陈知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她闭上眼,手指在玻璃上轻轻写下两个字:边界。 资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资本是一面镜子,会把每个人的欲望照得更清楚。 而她,正要走到镜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