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经典小说 - 替代品在线阅读 - Chapter 25 画展

Chapter 25 画展

    

Chapter 25 画展



    申城的天仍旧低垂,像一整块未抛光的铅。江面吹来的风拎着水汽,沿着西岸的空地一路推,撞在美术馆大片玻璃幕墙上,又被弹回去,化作一声闷在胸腔里的回响。馆前的广场铺着细小的石英砖,被冬末的潮气浸透,踩上去不滑,却带着一种悄无声息的寒意。

    宋佳瑜把那张门票夹在艺术画册里,沿着人流缓慢地往前挪。进门处的金属探测门发出很轻的“嘀”声,工作人员把地图递给她,指示展览动线。她点了点头,顺着白色长廊走进去。长廊尽头是一面被刻意拉低的暗墙,像一道要人先屏住呼吸的门槛,跨过去之后,视觉突然被抬高,

    第一间展厅,席勒的自画像挂在正中。灯光从高高的天轨打下来,形成一束明显的光池;四周的墙体退暗,观众稀稀落落,脚步声在地面上绵长地拖行。那幅画里,人物的目光直接投向观看者,瘦长的线条像把皮肤一层层削薄,以至于骨相和欲望一并暴露在外。红褐的颜色并不鲜明,却带着一种温热的粘滞,贴到眼睛上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咽一口口水。

    她站住。鼻腔里先闻见的是颜料的味道,但她很快意识到那只是幻觉,这里没有油彩和松节油,只有冷空气、纤维板、和被恒温恒湿管理成“无味”的洁净。幻觉来自记忆:二十出头的一个傍晚,她在异国的画室里临摹这一张。窗外的雪刚停,天光发蓝,她把灯拉近,手腕酸得厉害,却不愿停。那会儿她喜欢线条胜过色块,觉得把线条拉紧,就能把自己也拉回一条不走神的轨道。画完的时候,指节被颜料糊得发硬,她把手摊给同学看,那人笑她:“太张狂。”她也笑,说:“这样才像活着。”

    她在那段岁月里,确实是这样相信的。

    “你还是喜欢这幅。”

    声音从左后侧传来,轻,却带着明确的指向。她回头。

    陈知站在距她一臂半的位置,风衣解开了一粒扣,里面是素白的衬衫。头发梳成低髻,干净的颈线在灯下留出一小截影子。她没戴耳饰,唇色淡,眼尾自然挑起一点弧,近看时会发现她的睫毛并不长,却很整齐,好像每一根都在同一条纪律里。

    “真巧。”宋佳瑜把那两个字说得很平,“今天人不多。”

    “我知道你会挑工作日的下午。”陈知也很平静,“人少,灯稳,你可以慢慢看。”

    她像是在叙述天气,不带任何渲染,可那份知道不自觉地越过了某条线。宋佳瑜把画册往腋下夹紧一点,视线落回画上,她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的表情。

    “你二十岁的时候临摹过。”陈知说,像是接续一段共同的记忆,“线条很极端,骨架画得很准,衣褶有一点急躁,很好看的急躁。”

    宋佳瑜的指尖轻微地收紧。她确实在朋友圈置顶过那张照片,作为一个给自己的提醒;她也知道点赞和转发在一个闭合的社交圈里并非秘密。但当被看见从屏幕里走出来,变成在白墙之下被人当面点名,她还是不由地有了抵触。

    “旧画。”她淡淡地说,“年轻的时候手腕喜欢用力。”

    “现在也不弱。”陈知看着她,眼神很克制,却有一种不肯退的持续性,“只是你的力气换了地方。你把它用在了‘收’上。”

    “这不是你该评论的范围。”宋佳瑜转头,目光直接碰上去。她的眼睛在这样冷的灯下更显得清,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玻璃球。

    陈知沉默了一秒,点头:“抱歉。职业病。”

    她往旁边挪半步,拉开一个更标准的社交距离。两人并肩站着,看下一幅画,几何化的身体被拆开又重新拼合,线条里有一种更锋利的干燥。展签上写着创作年代,宋佳瑜对照着日期在心里默数,那是席勒生命最紧的几年,画面的呼吸也因此短促。

    “你看线的时候,会先找骨点?”陈知问。

    “看结构的时候。”宋佳瑜没回头,语调仍然平,“看人,就不一定了。”

    “看你的时候,我先看骨点。”陈知说,声音更低,像一把刀在布面下走。她不是在描述画,而是在描述她。话里没有“请允许”,也没有“如果可以”,只有一个既定的观察者位置。

    宋佳瑜收住了被挑动的呼吸,像把要翻起来的一角硬生生按回去。她顺着动线往前走,脚步比刚才快了一点。玻璃展示柜里陈列着画家的信札和速写,纸张因年代久远而发黄,折痕像一条条浅浅的沟。她停了一会儿,看了一封信里那句简短的句子:“我需要你在场,让我不至于坠落。”

    她忽然觉得不舒服。不是来自画面,而是来自被对着说话的感觉。她侧身想避,身旁的气息也跟着移动了一步,紧贴着跟上来,却不至于碰到。那种控制得刚好不过界的贴近,比真正的触碰更让人紧绷,它把主动权放在她手里,可同时又像是用看不见的线把她拴住:你转,我也转;你停,我也停;你不看我,我也在你的边缘,等你不得不看我。

    她驻足,转过身,声音放低,也放冷:“陈知,我们需要把距离再拉开一点。你的话和你的站位,都超过了普通朋友。”

    陈知看着她,不急着答。灯光从她发髻的弧面滚过去,留下一圈很浅的亮。她没有立即退,反而先把目光垂了一点,像是在看宋佳瑜握画册的手:“对不起,我应该更克制。”

    她终于退了一步。那一步很小,像把一粒沙从鞋里抖出去,姿态上是礼貌的,内里却没有真正的撤退感。她的视线仍旧在,力道也在,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从直视,变成斜看。

    “谢谢。”宋佳瑜说。她故意往别的展墙走,绕了一个更大的弧。人少,空气很空,她的脚步声被地面完整地接住,像一串被按住节拍的音符。

    第三间展厅空阔,墙上只悬一幅大尺幅的作品。人物从画面里前倾,线像锋利的藤蔓缠在四肢之间。她站在画前,忽然听见身侧传来极轻的一声:“小心。”

    是陈知。她伸出手,在不碰到她的前提下,隔着半拳的距离拦了拦。宋佳瑜低头,盲区里有一枚从地脚线突出的螺丝,她若再往前半步,鞋底会被磕一下。她“嗯”了一声,后退,“谢谢。”

    “我不想让你受伤。”陈知说。她的声音是那种压得很低的温度,像把一团火包在布里。她不问“我可以吗”,不说“我想靠近你”,她只是不断地把在场具体化,拦、递、提醒、抚平那些她认为会划伤宋佳瑜的倒刺。没有冒犯的词,却处处是越界的意图。

    “我不需要你保护。”宋佳瑜把每个字都压在牙齿上,“我已经有伴侣。”

    “我知道。”陈知点了点头,眼睛很认真,“可你不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人。你是一个,在被保护的时候,会觉得窒息的人。”

    这句话落下,空气像被旋紧了一圈。宋佳瑜看着她,几乎能听见自己胸腔里那一小缕不服气的声音在抖:“你又越界了。你在解释我。”

    “我在解释我的看见。”陈知把手背在身后,像是把能动的东西都束起来,“我不会再往前一步。今天不。”

    “今天不。”宋佳瑜重复。她忽然觉得这种限定式的后退,比彻底撤离更让人疲惫。“以后也不。请你自重。”

    “我会等下一次你说‘谢谢’的时候不那么用力。”陈知的嘴角轻轻动了一下,像笑,又不像,“你刚才那个‘谢谢’,用了太多力气。”

    宋佳瑜不接。她转身去看角上的小画,画面里只是一双手,骨节、指腹、指纹,全部被夸张地拉开。她在这双手面前站得比任何一幅画都久,直到肩背微微发酸,才吸了一口更深的气,往出口方向走。

    动线的最后一间是纪念品商店。货架上摆着画册、明信片、帆布袋。她随手拿起一本书信集,翻在那句“我需要你在场”的页面前停了一秒,又合上。她不想把这句带回家。她怕家里的空气会因此改变。

    “我送你到门口。”陈知的声音又出现。这一次,她刻意与宋佳瑜保持了一个标准的距离,两人的影子在地上并不相接,只在某个角落里勉强叠了一点。

    “不用。”宋佳瑜说,“我自己走。”

    “好。”陈知点头,“那我在这里说完。”

    她没动,像是把自己钉在原地。她不向前,也不后退。她只是把要说的话,平平地放出来:“我不会放弃。不是因为你像谁,也不是因为我缺什么。我只是在你身上,看见了我不愿意失去的东西。”她顿了顿,声音更轻,“我在你身上,看见了你。”

    宋佳瑜的心口像被锤了一下。不是疼,是一种钝的、不可言说的沉重。她压住这个感觉,以最干净的方式收尾:“我不需要你看见。请你离我远一点。”

    “好。”陈知低声,“今天,听你的。”

    她真的没再跟。宋佳瑜走到玻璃门前,保安替她按开门,冷风立刻从外面涌进来。她把围巾往上提,掩在半张脸上。风里有潮。她往地铁站的方向走了两步,停下来,掉头走去网约车上车点。她不想在回程里被任何陌生人的肩膀蹭到,她需要一段密闭的、只有自己呼吸的时刻。

    她不知道的是,有人站在馆内的另一面玻璃后,目送她的影子被风抽薄,再抽薄,直到融进灰色的街景里。

    ——

    晚饭前,乔然回到家。她的外套还没脱,目光就扫到了玄关柜上的一张票根。西岸美术馆。席勒。

    “你今天去了画展?”乔然转头,语气是问,却没有太多起伏。

    “嗯。”宋佳瑜把包放好,“下午刚好空出两个小时。”

    “一个人?”乔然的目光像细线搭在她脸上,线末端缀着一个小坠子,不是刀,是秤。

    宋佳瑜顿了一秒,“……算是。”

    “算是?”乔然重复。她把外套搭在椅背上,走近两步,“陈知在吗?”

    空气像一枚玻璃珠从桌沿滚下去,落地,发出一个清脆却极小的响。

    宋佳瑜没说话。

    乔然笑了一下,那笑意干净,却一点也不轻:“原来如此。”

    她没发火。至少一开始没有。她只是把票根拿起来,指尖揉了一下那个印着“Se”字母的角,像是在确认这片薄纸的真实度。然后她抬眼:“你打算怎么跟我解释?”

    “我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宋佳瑜很快地说,像是为了抢先把一个可能的误解堵住。

    “我没有说你做了。”乔然把票根放回去,声音稳得近乎冷静,“我只是在问,你打算怎么解释,你为什么选择不告诉我。”

    宋佳瑜的喉咙像被什么勾了一下。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在美术馆门口那两秒的犹豫,在家门口那下意识把票根塞进玄关抽屉又拿出来放在台面上的动作,全都暴露了她内心的踌躇。她当然可以说“没必要说”,可以说“只是去看展”,可她也明白,乔然问的是另一件事,不是事实,而是她的选择。

    “我不想把不必要的情绪带回家。”她缓慢地说,挑了一个看起来最合理的版本,“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人和一批画的时间。”

    “可是你并不是一个人。”乔然说,“即使你没有答应她任何事。”

    “我拒绝了她。”宋佳瑜抬眼,目光清楚,“我让她保持距离。我很明确。”

    “明确?”乔然轻轻地笑了一声,笑意像一层薄霜,落到她的话上,“你对她说‘明确’,却对我说‘算是’。你对她说‘保持距离’,却对我说‘没必要说’。”

    她没有提高音量。每一句话都压得很稳,像被一次次打磨过的石头,棱角不再锋利,却能把人砸疼。

    客厅的暖灯把两人的影子压在墙上。墙上的那两个人,靠得很近,却不是那种可以拥抱的距离,而是任意一步都会发生碰撞的距。

    “你怀疑我?”宋佳瑜问。她在逼自己说出这个词,明知道这会把事情推向更危险的地方。

    “我不怀疑你会背叛。”乔然回答得很快,“但我看得见你在动摇。”

    “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叫做‘动摇’?”宋佳瑜的声音发紧,“我只是去看一场展,一个人与一批画。”

    “因为你回来的样子不对。”乔然盯着她,眼神里出现了一种近乎残忍的诚实,“你回来的时候,把围巾绕了两圈。你平常只绕一圈。你在门口磨了鞋底的水渍三次,平时你会直接走进来。你把票根放进抽屉,又拿出来放在台面上。你在想掩饰,又想被我看见。”

    宋佳瑜被这几句钉在原地。她忽然想起那几秒钟的机械动作:围巾、门垫、抽屉、票根——那些本来不起眼的小事,在乔然的眼里变成了一连串足以复盘的动线。她无法反驳,因为那些动作确实真实。她也无法承认,因为承认意味着她要承认内心的复杂。

    “你看得太细了。”她说,这次她的反击软弱。

    “那你告诉我,”乔然把手摊开,掌心只有一张薄薄的纸,“你想让我看见什么?”

    宋佳瑜沉默。她的沉默不是无言以对,而是知道任何一个答案都会让某种关系破裂。她可以说“我想让你知道我去过”;也可以说“我想让你知道我拒绝了她”;还可以说“我不想你误解”。但这些都是把刀锋换了个方向的说法,本质上都承认了那张票根不只是票根。

    “你不必说。”乔然替她把这句说出来,仿佛也在替她把承认按住,“我已经得到答案了。”

    她把票根又放回玄关,动作很轻,像在放一条逃走的小鱼。她转过身,表情没有裂开,但目光里的光明显地收了一寸:“你要知道,我不是不知道她在做什么。”

    宋佳瑜抬起头。

    “她在把‘在场’变成一种策略。”乔然说,“她不急着往前,她只是用一千种克制的细节把你包住——提醒、解释、注视、记忆你的偏好、说你二十岁的画……她把每一个细节都织成网,让你觉得她只是‘看见’你,可‘看见’本身就是一种逼近。你以为你在拒绝,其实你在配合。”

    这段话说出来时,客厅的空气变得更薄。宋佳瑜抓住了“配合”两个字,心口像被划了一道很细的口子。她想辩解,想说自己在美术馆里说了“请你自重”,在纪念品店门口说了“以后也不”,可那些措辞一旦被拿到这盏灯下,会显得苍白,不是因为它们不真实,而是因为它们太真实,以至于像一份“你看,我尽到努力了”的凭证。

    “你觉得我在享受被看见?”她问。她必须问。这是她给自己留下的最后一条退路,至少让这件事回到自我审视而不是被判决。

    乔然没有马上答。她向前一步,又向后退了半步。她抬手,像要去触碰宋佳瑜的脸,却在距离皮肤还有一指的地方停下。她的手在空中逗留了一秒,五根手指慢慢收回去,落在身侧。她的声音压得很低:“你在挣扎。挣扎会制造缝隙。那个人很擅长在缝隙里工作。”

    这一次,宋佳瑜的反应不是反驳,而是愤怒。那种愤怒不是对乔然,而是对被看穿。她向后退了半步,呼吸明显重了一下:“你可以分析我的每一个动作,可以把它们统计成表格。但你不能把我变成你的结论。乔然,我不是一个案件。我也是一个人。”

    “我当然知道你是一个人。”乔然的声音也升高了一点,这是她整段对话里第一次让情绪浮出水面,“所以我才他妈的害怕。”

    这个“他妈的”落地时,两人同时怔住。乔然很少说粗话。她说完就闭了一下眼,像是为自己的失控感到恼火。她重新睁开眼睛的时候,目光里只有一种近乎决绝的诚实:“我害怕,有一天你会告诉我,你没有做对不起我的事,可你已经不再爱我了。”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往身体里面推进。它不流血,却让人疼得无处躲。

    “我还爱你。”宋佳瑜说。这一次,她没有迟疑,“我还爱你。这一点没有变。”

    “那就请你,不要给她任何可以自我安慰的缝隙。”乔然说,“不要让她在你身上练习她的‘在场’。不要让她知道你看见她的每一个‘克制’,并且被打动。”

    “我没有被打动。”宋佳瑜的回答快速而用力,仿佛只有否认能让她在这场争执里不至于被推翻,“我在守边界。”

    “那你就把那张票根扔掉。”乔然忽然说。

    客厅再次安静。空气像一杯被放凉的水,透明,却让人不想喝。

    宋佳瑜的目光慢慢地挪到玄关。那张纸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刚被雨水打湿过,又被暖气烘干,卷起了一小道不明显的波浪边。她的脚却像被钉住,没有跨出去的命令。

    “我不是在命令你。”乔然说,声音已经收回去,不再尖锐,“我知道扔掉一张纸并不能解决任何事。我只是想看见,你愿不愿意把某一个象征意义的东西剥离出去。哪怕只是一个动作。”

    “这不公平。”宋佳瑜的喉咙很紧,“你让我用一个动作证明一件比动作复杂得多的事。”

    “爱不就是在复杂的事上做简单的动作吗?”乔然盯着她,眼神里的光压到最窄,“把门关上;别回复;别去;告诉我;丢掉。这些都很简单。难的是心。但我们不能总拿‘心很难’当成拒绝动作的理由。”

    宋佳瑜闭上眼。她知道乔然在说什么。她也知道这段对话已经从争吵进入揭榜,揭哪一层都不好看,可总得揭一次。她张开眼,走到玄关,指尖摸到那张纸。纸是冷的。她把它拿起来,掀开垃圾桶的盖子,停了一秒,丢进去。那张薄薄的纸像一条轻得没有重量的鱼,落到底部时没有声响。她关上盖子,转过身。

    “谢谢。”乔然说。她没有笑。她只是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像终于把胸腔里那口不干净的空气换出去。

    “我做了动作。”宋佳瑜说,“这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让我自己好过一点。”

    “我知道。”乔然点头,“我知道你不是在表演。”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沉默不是和好,甚至不是缓和。那是冬夜里的空气终于冷到一个不能再低的位置,所有的水汽都凝成看不见的霜,落在每件家具上,落在每一只杯子的沿,落在人的眼睛里。

    很久之后,乔然走过去,像往常一样,抱住她。她的手掌落在宋佳瑜背上,按住肩胛骨的地方,按得比平常更紧一些:“我会尽量不把你当成案件。”她在她耳边说,“可你也要尽量,不要把我们当成实验。”

    “好。”宋佳瑜说。她把脸埋在她的肩膀和颈窝之间,那里有一种熟悉的、近乎安全的气味,纸、皮革、和一丝留在衣领上的香水的尾音。她突然想起在美术馆里那封信上的句子,立刻又把它从心里驱赶出去。她不想让任何不是乔然的人,在此刻拥有在场的权利。

    ——

    午夜之后,屋里一切都安静了。窗外的风还在吹,吹得窗台上的常春藤轻轻撞墙。宋佳瑜坐在床沿,腕上的   AP   表在黑暗里反射出一点点几乎看不见的光。她摘下它,放进抽屉。抽屉在关上前停了一秒,她用力推,发出一个很轻的“嗒”。

    她没有睡。她把灯调到最低,像把自己的心也调到最低。她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重复今晚吵架里的每一句话,像一个在对答案的考生,确认哪里写对了,哪里写错了。她对丢票根这件事没有后悔,也没有释然。她只是把它归档,像把一条数据放进已处理的栏目。

    手机屏幕暗在床头,偶尔亮一下,又暗。她没有再等任何人的信息,不等陈知,不等工作群。她把手机翻过来,屏幕朝下,像扣住一盏可能打扰睡眠的灯。

    很久之后,她起身去客厅倒水。经过玄关的时候,她鬼使神差地停了一下,掀开垃圾桶的盖子。上面压着的是外卖袋、擦手纸,那张票根已经不在表面。她想伸手把它翻出来,又停住,她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她合上盖子,站了三秒,回身去水槽接了半杯温水。

    回卧室的路上,她瞥见窗外的天色比刚才稍微浅了一点点。冬末的夜总是这样,明明很黑,却在某一个不被人察觉的时刻变得更浅。她关上门,躺下。她把手心攥紧,又慢慢松开,像在确认她仍然能决定什么时候用力,什么时候不。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许给“在场”起名字。不许为任何“看见”赋予意义。把那些被点亮的瞬间按灭,像按灭一只过度敏感的灯。

    这一次,她真的睡着了。睡意像一片迟到很久的雪,落得很轻,也很冷,却总算把燃了一整天的地面盖住。她在梦里没有看见任何人的脸,只看见一面白墙——上面什么都没有,连一根线都没有。她靠在那面墙上,听见自己的心跳,一下一下,像在冬夜里校准的一只节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