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含,世人的反省与心疼从不随死亡而来。你走后,你的痛苦依然没有被听见。
奕含,世人的反省与心疼从不随死亡而来。你走后,你的痛苦依然没有被听见。
Chapter1. “每检阅一个回应,晓奇就像被杀了一刀。 原来,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一个恶俗的语境──有钱有势的男人,年轻貌美的小三,泪涟涟的老婆──把一切看成一个庸钝语境,一齣八点档,因为人不愿意承认世界上确实存在非人的痛苦,人在隐约明白的当下就会加以否认,否则人小小的和平就显得坏心了。在这个人人争著称自己为输家的年代,没有人要承认世界上有一群女孩才是真正的输家。那种小调的痛苦其实与幸福是一体两面:人人坐享小小的幸福,嘴里嚷着小小的痛苦──当赤裸裸的痛苦端到他面前,他的安乐遂显得丑陋,痛苦显得轻浮。”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而那个写出这一切的你,奕含,我连读你几句摘录都深感心酸、看片段的访谈都痛得直流眼泪。 我懦弱到不敢直视你在短短二十几年人生中,用血凝成的、强颜欢笑的“乐园”。 你被抄袭的那段文字并不出名,所以我猜她应该看过你的书,至少也粗粗翻阅过。 她本应该比我更懂你。 可她把你被诱jian、被摧毁的痛,化用成了两个男人之间拉扯的“爱情”。 她是不懂吗?还是故意欺负你不能说话了? 正如你所洞见的那般——“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她心知肚明,并深谙此道。 “苦难是文学的温床”。 她不曾认真倾听你文字深处的呜咽与求救,不曾尝试着体会你在羞辱中挣扎的沉痛,更不屑于去触碰其背后,那属于无数女性共同背负的、被系统性地消音与伤害的集体命运。 却又忮忌你的才华,于是将你以痛苦反刍出的文字果实进行挪移,将你最私密的血泪伤疤,精巧地改制成她妆点“同性之爱”的饰品。 只需置换叙事立场、情感倾向,便能使原作中沉痛的悲剧内核被剥离、现实中尖锐的女性困境被切除。 你生前字字泣血的苦与痛,如今被驯化成服务于男人之间情欲叙事的养料。 这何尝不是一种刀刃向内的背叛,一场对女性苦难的再度征用? 而更深的无力感在于,这套被抄袭篡改后的叙事,竟能如此顺畅、如此踊跃地流入这个时代的胃囊。 为她消费的那些女人们,渴望且完全沉迷于娱乐的糖衣、逃避正视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性别与权力困境。 她和她“代孕”出的男人们,荒谬地被无数本应最能共情你这份痛苦的女性所接纳、理解,甚至狂热追捧。 又如电影镜头下浓妆艳抹的洛丽塔——她不再是纳博科夫笔下被恋童癖侵犯的,不修边幅、干瘪矮小到有些分不清性别的孩童多洛蕾丝·海兹,反而成了某种纯欲风格的符号,被凝视,被美化,被流行。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这明明是罪犯亨伯特的自白,却被多少人曲解为爱情宣言。 她也是这样读你的吗?也这样轻飘飘地、居高临下地,把你的呼救当成她创作的素材? 因为更多人喜欢看黑泥中开出的“恶之花”,因为流量与赞美从不由真相决定,所以她就能这样颠倒你、利用你吗? 那些人在虚构的平等与绝对的爱意中沉溺,汲取片刻的麻痹,如同饮鸩止渴。 为此,她们宁愿集体背过身去,拒绝正视自身与同类在现实世界中依然鲜血淋漓的创口。 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对自身性别阵营广泛、钝感而可悲的背叛。 可她们浑然不觉,仍旧用热情与金钱,去供养那个在本质上与自身对立的叙事体系;她们为男性中心的故事狂欢,却在无形中挤压着本就逼仄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献祭自己的时间、情感与消费力,去巩固一个即便成功也难分她们一份荣光的结构。 当那个群体追逐的文化以其超乎想象的广度与密度,覆盖过对女性自身处境的严肃探讨时,这种沉迷便近乎于一种集体的失聪与失语。 她们在幻梦中取乐,却厌恶清醒,畏惧审视脚下这片属于所有女性的、依然充满荆棘的真实土地。 这对你而言,对所有在现实中挣扎的女性而言,不仅是一种迟钝的悲哀,更近乎一种放弃抗争的、精神上的隐秘耻辱。 奕含,你知道吗,事情曝光后,好多女孩说“我一直在哭”、“调理不好”、“可我真的好爱……” 但你不必难过,不必歉疚,因为她们心疼的,从始至终都不会是你。 从林奕含到房思琪,从“初恋乐园”到“天使之城”…… 对不起,你还是没能被爱。 · Chapter2. “早年他也不太喜欢母亲。母亲生活不讲究,行事随意,进他房门总不敲门,夏日清凉,在家也总只穿小衫,能看到胸的轮廓。做事的时候蹲下来,能看到rou色内裤侧边几根弯曲的黑色体毛,不太好看。 等年纪长了些,看着班上绑长马尾的女生,宁宇也会盯着想象她们老去以后的样子——脸上会有斑,会有母亲那样松散的赘rou,换下来的内裤上会有黄褐色的液体。看着看着,宁宇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怅然若失。” ——《City of Angels/天使之城》 当妳看见女性的身体,妳会想到什么? 同为女性,我也曾偶然看见姥姥擦洗身体的样子——她坐在木椅上,衣摆掀起,rufang垂落,腰腹叠出松垮而柔软的褶皱。 (我的mama是姥姥生的最小的女儿,mama前面有四个哥哥,所以在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姥姥的年纪就已经有些大了。) 那极其短暂的一幕,能让我记到今日,证明那个画面确实对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但年幼的我明确地知道,当时涌上心头的不是厌恶,而是一种本能的困惑: 为什么她的身体,会是这个模样? 那时我正在读小学,rufang刚刚开始发育,对女性身体的认知仅限于生理课本上那个穿着连体衣的简笔画小女孩,以及镜中尚且懵懂的我自己。 就在那一刻,接触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女体模板的那一刻,我忽然窥见了一个真相: 原来女人的身体会经历这么多阶段,有这么多种形态。 会发育,会下垂;有的饱满,有的干瘪;乳晕颜色不一,生病了还可能被切除。 但她们依然是完整的女人。当衣衫遮体,我们看上去并无不同。 这个社会还是保守而传统的。 我们总被教育,女人的身体是私密的,甚至是“不洁”的。 中老年女性早已习惯藏起自己“衰老”的身体,在男人感到恶心之前,她们已提前厌恶自己千百遍。 真的不需要你,和你笔下的男人们,再来讨伐这份衰老了。 女人们生命中积攒的不自信与不自爱,已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而你,非但不帮助她们与自己的身体和解,还要往她们本就焦虑的火上,再浇一勺名为“要有自知之明”的油。 何等浅薄,又何等恶毒? 这让我想起嘲讽恶臭男的段子—— “刚从产道里爬出来,回头一看发现mama不是处女,‘哇’的一声就哭了。” 但你比他们更甚。 因为你创作出的男主角,偷窃、嫖娼、吸毒、支持租妻合法,却依然被万千读者痴爱,连你也一并被拥戴。 (这就是你倾注笔墨与心血塑造出的男主角——自私、傲慢、道德沦丧。 他的本质与你的立场早已不言自明:从来不是女性的盟友,而是父权结构最忠实的捍卫者与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你让他联想到女性总会年老色衰,流露出所谓的“怅然若失”时,这份情绪绝非“逝者如斯夫”那般纯粹的关于时间的哲思。 你试图为他披上“感怀”的外衣,却掩盖不了其中那份对女性性价值的刻薄审视与轻蔑态度。 我们拥有眼睛,拥有大脑,更拥有不被你矫饰的叙事技巧所蒙蔽的女性直觉。 你利用了文字的暧昧性,cao弄着所谓的“文学”腔调,将厌女的本质包裹于抒情的糖衣之中。 然而,这块看似精致的遮羞布实在太轻太薄了,稍稍一掀,你难看的吃相便无处遁形。) 我无法理解。 在我尚且无知、来自保守小镇和闭塞乡村的孩童时期,面对女性最真实的躯体,我萌生的是探究与思考;而在创作小说时,更年长的你,本该更成熟的你,更容易接触到先进观念的你,所流露出的,却是比当年稚幼的我更为根深蒂固的厌女情绪。 想痛斥你,因为当你遇见年长的女性,想到的不是她们风雨一生所承载的故事,不是她们作为人的完整生命,而仅仅是与你和你的男主角们那套审美标准格格不入的、“恶心”的生理现象—— 人人都有的阴毛、yindao分泌物的痕迹,或许还有至今仍被某些人视为“禁忌”的月经? 你既然书写着男人们的故事,讴歌着男同们的爱情,为何不将焦点全部聚集在男性的身体上? 现实中的男人,身体与现实中的女人一样脆弱。 你为什么不写男人远比女人更茂密的体毛,和更容易自由生长的肛毛? 你为什么不描绘中老年男同失禁漏粪的狼狈? 你为什么不写零号因过度放纵而可能面临的脱肛造瘘与终身挂粪袋的“身体困境”? 你刻意回避男性身体同样会衰老、会溃败的事实,转而将所有的“污秽”标签,粗暴地贴在女性自然的生理轨迹上。 究竟谁才是真正“丑陋”的那一个?谁的“恶心”才是更应该被审视的? 千言万语在胸腔翻涌,最终只剩下庆幸。 庆幸当年看见姥姥身体的人是我,而不是你。 我不想我的姥姥,因她自然老去的身体,就被自己的孙女讨厌。 那样的“我”,才真叫人作呕。 · Chapter3. “不要忘了她们,不要将她们的愤怒一笔勾销。 为她们保持愤怒。与她们一起保持愤怒。 她们愤怒是正确的,你与她们一起愤怒,也是正确的。” ——丽贝卡·特雷斯特《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039;s Anger) 我们活在一个仍会篡改痛苦、消费痛苦的时代。 但我们不能沉默。 奕含,你未完成的反抗,我们会继续。你未说尽的话,我们会重复。你未得到的正义,我们不停追问。 因为每一次书写都是选择,是成为共犯,还是成为证人。 而我们选择,站在你这一边,站在所有“房思琪”这一边。 站在每一个被篡改、被消音、被美化的痛苦这一边。 直到痛苦被真实地听见。 直到文字,不再成为施暴者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