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3 狭距
Chapter 23 狭距
申城的夜被冷空气收拢,像一只手把城市的边缘往里按。总部大楼外立面的玻璃把江面反过来粘在墙上,灯在水里抖,水在灯里颤。十点过五分,电梯只剩稀稀落落的脚步声,保洁车在走廊尽头慢慢推过,橡胶轮与地毯摩擦出非常轻的沙沙声。 宋佳瑜站在二十七层的小会客间门口,刷卡开灯。冷白的灯管“啪”地一下亮起,桌上有两只没来得及收走的纸杯,一个空,一个还残着半弯咖啡色的月牙。窗外风很紧,贴着玻璃滑,发出细细的声响。 这不是她想要的时间点,但明早十点之前,Data Room的目录必须对齐,Q&A 表也要把“不可触碰”的边界重新标注。L.E.K.把第三版index打了红线,说十点半可以送电子版,她回了句“见面更快”,于是约了十点半的快交接。 门开时,走廊那边的灯刚好暗了一度。陈知进来,深灰大衣上的水汽已经退尽,肩线上一条干净的光。她没穿高跟,黑色短靴踩在地毯上没有声响,一只薄文件袋夹在臂弯里,另一只手拎着一个折叠纸袋。 “晚上好。”她的声音低,像这座城市常年压在江面上的雾。 “晚上好。”宋佳瑜把袖口拉平,“辛苦了。” 陈知把文件放下,随手把纸袋也推过去:“橘子味的润喉糖。会议太多,声音别伤了。”一句话,说得像是公事里顺手的体贴,不轻佻,也不逾越。 “谢谢。”宋佳瑜没拆,只把纸袋挪到椅背旁。她不喜欢在这类动作上被看见接受的样子,那会显得她软。 桌面很快铺开了纸:DR Index v3、Vendor DD Checklist、Governance Redlines. 陈知把一页页叠齐,用一枚黑夹子卡住左上角;她习惯把每次交接变成一种安静的仪式,好像只要顺手把纸角对齐,世界也会跟着规整。 “先说 index. ”陈知开口,“我们把上游三家供应商的合同扫描件重新编号,去掉了历史版本的混杂标签,只保留 signing 和 latest renewal。目录的影子会让人以为你们在藏东西。” “我们没有在藏。”宋佳瑜语气平,眼睛却更冷,“只是旧合同里有些条款……不宜被误读。” “我懂。”陈知点头,“所以我们把那些内容挪到privileged folder,访问控制只给投行与法务。你们的底线是边界,不是障碍。”她说完,抬眼看了宋佳瑜一瞬。 那一瞬很短,像指尖在纸边掠过。 宋佳瑜把那一瞬收起来,埋在心底一处最不容易被触碰的地方。她翻到Q&A表,“第十二条,我们不回答‘控股家族内部约束’的问题。” “是的。”陈知用笔尖点了一下,“‘不回答’ 的措辞太硬。我改成 ‘超出本轮信息披露范围’。拒绝与延迟是两个动作,投资人接受后者。” “好。”宋佳瑜合上那页,手背紧了一下,又松开。 电暖气嗡嗡地响,风口对着窗沿。冬夜的冷从玻璃那头透过来,像一层薄薄的潮,贴着皮肤爬。小会客间里只有她们两个,灯光从上方压下来,把桌面照得很白,白得像一张不容涂抹的考卷。 “Narrative部分,”陈知把最后一叠纸推过来,“我把你要讲的‘儿童营养’放到第一段,Clara的团队觉得把growth放前面更讨喜,但我更倾向先给reason to believe。相信的理由永远比增长的承诺更稳。” “她会同意?”宋佳瑜问。 “她会。”陈知的答案干脆,“她懂‘稳’。你们在公众场合讲同一种语言,台下就不用翻译。” “谢谢。”宋佳瑜说。 陈知没说“不用谢”。她只是把笔放下,食指在笔帽上轻轻弹了一下。“还有一件事。”她从内袋里抽出一支U盘,“旧工厂监控的时间戳我们清了一遍。2018年那段设备停线的视频,建议彻底从data room的备份移除。真相有时候会被错误地使用。” 宋佳瑜的指尖几乎不可见地抖了一下。她知道那段停线,不是质量事故,是人为的拖延。那年,母亲为了保护一个老员工,故意让生产节拍慢了几小时,宁肯当天产量受损,也不把人逼到崩溃。这件事在他们自己的叙述里是“人”,在资本的叙述里只会是“损失”。 “处理吧。”她说,声音压得很低。 陈知把U盘推过去,指尖从宋佳瑜的指背上掠过,那不是碰触,更像空气里一枚细小的流星,擦过皮肤,没留下光,却留下热。 她收手很快:“你来做决定比较合适。” 桌面上只剩纸的摩擦声。两人的呼吸节拍并不一致,某一刻却突然合拍,像两条被风推到同一频率上的弦。 “我替你把 Clara的邮件转出来,”陈知打破沉默,“佳瑜,她今晚十一点前会给 deck 的标题页新版本。” “她还在公司?”宋佳瑜脱口而出,自己也愣了一下。她不该问这个问题,这像是私事。 “投行都这样。”陈知的语气像是在陈述天气,“Clara喜欢在空的楼里走来走去。空会让人的选择看起来更清楚。” 宋佳瑜“嗯”了一声,没再追问。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几乎能看到乔然此刻在办公室的样子:西装外套搭在椅背上,台灯光很窄,照到手背的地方温暖而白,她会把所有散乱的条目按优先级重排,像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大雨里的路理出一条足以通行的小径。 她的胸口在那样的想象里慢慢沉下去,又慢慢浮起来,像一枚被潮水推开的壳,空了半寸,却有光。 “再看一遍 governance。”陈知把纸抽出来,身体向前倾,肩线正好掩住灯的直光。她写字时姿势很稳,腕骨薄,笔落在纸上“沙沙”地响。宋佳瑜不自觉地靠近了一点,像被某种细小的磁力拉过去。 “Independent directors 的提名规则,我们改成 ‘由提名委员会按照章程提出名单,经董事会表决并报股东会备案’。”陈知一边念,一边画线,“把主动留在你们手里,把程序留给市场。”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你们要控太多’?”宋佳瑜问。 陈知抬眼,目光笔直:“因为很多时候,控得住自己比被谁控制更难。你们愿意在公开治理上约束自己,所以你们配得上保留更多的控制权。” “这是你们的咨询话术,还是你的话?”宋佳瑜没笑,嗓音却往里收了一步。 “我的。”陈知说。她顿了一下,像把一件锋利的东西在掌心翻了个面,露出钝的一侧,“也是我对你的判断。” 空气忽然紧了一寸。暖风被谁关小了,冬夜的缝从窗缝里钻进来。宋佳瑜没有马上接话,她把governance的那页压到下一页去,像把某句话也同样压住。 “不早了。”她看了看表,“把redlines发我邮箱,今晚我再走一遍。” “我在这里等你确认。”陈知说。 “不必了。” “我坚持。” 两人都没抬嗓。只是灯光底下的纸,像两片被不同手指按住的叶子,表面的纹理还在,却被按住的地方显出不易察觉的凹陷。 “你不需要我坚持。”宋佳瑜抬眼,她努力把语气挪回专业的轨道,“陈知,你做得很好。但今晚,你的在场并不会让我更快。” 陈知看着她,过了两秒,点头:“好。”她把笔合上,收进夹子,“那我走了。” 她起身时,椅脚与地毯摩擦出一声很虚的响,像在纸上轻轻划过一条短线。走到门口,她回头:“佳瑜。” “嗯?”宋佳瑜没有抬眼。 “你刚才说‘不回答’那条时,手指用力。”陈知的声音很低,“不要用力。‘不回答’只是动作,不是立场。” 她说完,开门,出去了。门在她身后合上,空气里那点她带进来的体温很快散掉了,像一滴被擦掉的水痕,地方还在,水已经不在。 —— 宋佳瑜把所有纸重新叠一遍,像给每一页纸一个可以被安放的顺序。手机在桌上亮了一下,是乔然发来的标题页新版本: SONG GROUP — Building Trust Before Growth “Reason to believe” first; the numbers will follow. 下面一个简短的“— C”。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一会儿,手指按了已读。接着她把陈知的redlines打开,开始按清单挪动。每一次“删除”都会弹出确认的小窗,她一一确认,像是在心里按下一连串简短的“是”。 十一点二十,电暖气忽然停了一秒,又重新响起来。窗外一阵更急的风贴过玻璃,玻璃回应似的颤了一下。她站起来去倒水,走到茶水间,装了半杯温的。白瓷杯在手心里很轻,她端回小会客间时,手机又亮了一下。 然:【回到家给我发一条“到家”。】 【别熬太晚。】 她把手机翻过来,屏幕朝下,像把一盏灯轻轻扣住。她伸手去拿桌上的润喉糖,纸袋里橘子味溢出一股轻甜,她抽出一颗,想了想,又放回去,她不想在这个夜晚留下一枚可以被记得的甜。 “你刚才说‘不回答’那条时,手指用力。” “不要用力。” “‘不回答’只是动作,不是立场。” 陈知的那句话在耳内壁回响。她把拇指和食指对捏了一下,指腹还残着微微的刺感,不疼,像一枚极小的针。她忽然发现,人对自己身体的知觉在某些时刻会变得可笑地敏锐:她甚至能指出,刚才那一瞬触碰到底停在了第几个指节,第一节,靠近掌心那一侧。 她坐回椅子里,盯着governance的那一页发了会儿呆。然后她把那页推远,改看儿童营养的市场分布图。图上的色块像冬夜里的灯,冷暖分明,边界清楚。她分心地想:如果有一天她把这些图画成画,会不会也像她二十出头临摹席勒时那样,把线条拉得很紧,不给自己留太多风。 十一点四十,乔然又来了一条:【我在楼下等你。】 紧接着:【刚好顺路。】 她怔了一秒,走到窗边往下看。大楼门口停着一辆熟悉的黑色轿车,雪白的日行灯没有全开,只在雾里亮出一条温和的边。她能想象车里人坐着的姿势,不急不缓,手掌搭在方向盘的两点十分位置,眼睛看着门,像一块海里永远不会漂走的礁石。 宋佳瑜打了个字:【十五分钟。】 她开始收拾桌面,把所有可见的锋利都塞回文件袋。出门关灯之前,她犹豫了一下,又把橘子味的润喉糖拿起来,拆了一颗放在舌下。橘皮的苦先到了,随后是一点细小的甜,甜得像某种含着光的东西,轻到几乎可以忽略。 —— 电梯下行时,她的手机再次震动。屏幕亮着一个未读消息,是陈知发来的邮件转发:“Redlines sent.” 末尾有一个极小的句点,像在夜里把话关严了半寸,既不敞开,也不多余。 电梯镜面的光把她的脸切得很平。她在镜子里对自己点了点头,不是安慰,是某种更冷的确认。边界。她在心里把这两个字又写了一遍,不是墙,是线。线可以画,也可以擦。最难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画,什么时候该擦。 大门打开,冷风把暖气的尾巴一寸寸抽走。外面那辆车安静地亮着,像在冬夜里耐心呼吸。司机下车替她拉开后座门,乔然转头,笑意落到刚刚好:“回家。” “回家。”宋佳瑜说。 车合上门,外面的风在玻璃外面继续吹,像在她们看不见的地方把一整座城市轻轻拥了一下,又退开半寸。 —— 同一时间,另一条街。陈知一个拐弯,过了空无一人的斑马线,去她住的那栋公寓。楼下便利店的灯像一盏醒着的眼睛,店员在柜台后刷手机,偶尔抬头看一看外面。 她没有进去。她站在便利店旁边的落地窗前,照了一下玻璃里的自己,太冷了,她的脸白得没有层次。她把围巾往上提,掩住半张脸。手机里有一封刚刚发出的“Redlines sent”,还有一封没有必要再写的“晚安”。 她靠在墙上,很轻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在寒夜里变成一朵薄薄的白,升起来,散掉,什么也没留下。她把手插进大衣口袋,摸到了一片纸,是之前放进去没丢的小票。她把它抽出来,上面有四个字:风画不住。下面用极小的字写了一行英文:Unless on your skin. 她把纸折小,继续塞回去,没有扔。 夜色压下来,像一段没有句号的低音。她把脚步放缓,沿着人行道走,路灯一盏一盏落在她身后,仿佛在给某件事计数。她心里把今晚的每一个动作重走了一遍,她说“拒绝是动作,不是立场”,她把 U 盘推过去,她看到对方指节的用力。她把每一个细节都收好,像织网的人把每一个结打紧。 她从不在夜里要答案。 她只在夜里打结。 风从街口拐过来,带着一点咸。她在心里把一个词按进最底下一层:等。 等结构落地,等她的边界在工作里自然地靠近,等一个体面到无人能挑剔的时刻。 她抬头,天没有星。申城的冬天很少给人星星。她把手更深地插进口袋,继续往前走。 —— 车停在小区车库。乔然先下车,绕到另一侧替她开门,伸手自然地护着她的头发。两人并肩走进电梯,大堂的暖气驱散了夜风,电梯镜面里映出她们肩并肩的身影。 回到家,客厅的灯暖而静。乔然把外套搭在沙发扶手,回头笑了笑:“洗个澡,早点睡。”语气是习惯性的温柔,却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疲惫。 宋佳瑜点点头。浴室的水声很快响起,她独自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梧桐的影子被风轻轻推搡。 橘子味的甜还在舌根,很淡,却顽固。她不确定那甜从哪里来,是润喉糖,还是某句话在心底留下的余温。 她摊开手心,又慢慢收紧,像在确认自己还能决定什么时候用力,什么时候不。 卧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乔然裹着浴巾走出来,笑意里带着熟悉的占有。那一刻,宋佳瑜才真正觉得,夜与风都被隔绝在窗外,屋里只有他们两个人。